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曾将这一血泪篇章写成一短篇小说,名为《促织》。内容说的是明宣德年间,里胥奉上司之命向一穷困潦倒的读书人成名索要蟋蟀,成名到处捕捉不得。就在他惶惶不可终日,“忧闷欲死”之时,终于得到一头佳品,谁知刚刚到手,却被顽皮的儿子捏死了,儿子惧怕父亲责骂,投井自尽。虽被救起,却长眠不醒,其魂魄已化作一只轻捷善斗的蟋蟀,其父得之,献给皇帝,得了重赏。这段生生死死的故事,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,堪称一着“蟋蟀佳作”。
明宣宗朱瞻基
蟋蟀又名蛐蛐、促织,从唐朝天宝年间开始养斗蟋蟀,兴于宋,盛于明清。因其能鸣善斗,自古便为人饲养,据记载,中国家庭饲养蟋蟀始于唐代,当时无论朝中官员,还是平民百姓,人们在闲暇之余都喜欢带上自己的“宝贝”,聚到一起一争高下。位于北京西便门明城墙遗址城楼的京城第一座鸣虫馆"古道茶苑",是京城新近开设的喝茶同时品味蟋蟀文化的场所。茶苑内挂着蟋蟀画谱,放着蟋蟀影雕,摆擂台、斗蟋蟀的玩友们纷纷来此重温旧时游戏。
促织的来历:
一说是因会意得名。古谚有“蟋蟀鸣,懒妇惊”,是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,就知道秋天已到,离冬天不远了,该抓紧时间纺织,赶制冬衣,这便是“促织”一名的由来。
另一说是因鸣声命名。因为蟋蟀的鸣声恰似“促织”、“趋织”,所以人们就以其鸣声“促织”来命名这种“虫”。现在北方话称蟋蟀为“蛐蛐儿”,也是因鸣声而命名的。
蟋蟀皇帝——朱瞻基
明宣宗朱瞻基,应当说是一个很不错的皇帝,但因为迷恋蟋蟀,玩上了瘾,终归成了著名的“蟋蟀皇帝”。他在宫里斗蟋蟀,玩得昏天黑地,当蒙古挥兵南下、直逼北京时,他还在玩蟋蟀,其后果可想而知。
作为太平天子的朱瞻基从小就喜欢斗蟋蟀,即位之后他曾经让各地采办上等蟋蟀来京。地方官员为了取悦宣宗,都变本加厉地下达任务,一度给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。朱瞻基也被百姓们称为“蟋蟀天子”,前些年还专门有这么一个动画片是专门叙述这段历史的。
景德镇出土的大量“大明宣德年制”蟋蟀盆罐更是足以说明,斗蟋蟀在当时早已风靡全国。